創作絮語-原來,我們一直苦苦追尋的不是風格,而是心境!

by JoyLove 喬予樂

是什麼時候,我們開始在意起作品畫得好不好看?有什麼風格?或是有沒有符合美的定義?是學校的教育侷限了我們的創作能量嗎?

一味表揚美醜或定義風格的價值觀,因為畫不好的挫折與羞愧感,造成許多人後來放棄了最原始的創作能力,一種人類自古已來有的能力,然而,自從我接觸了「藝術治療」、「心靈療癒」等相關書籍,才知道「藝術」不應該被評斷,而是分享、傳遞、釋放…等等不帶比較的方式,才是創作的初衷。

讓自己的”心”自由

以下這幅畫是我三年來重拾畫筆的第一幅圖,看得出來也感受得到自己的小心謹慎,中間的人物一開始想著要怎麼畫好畫滿,所以疊了很久的顏色,但從思考、構圖到上色完畢,零碎片斷的時間,加一加大約花了三天吧!(你們一定會想:”什麼!?這樣一張圖要花三天?)是的,因為大部份的時候,我是不敢下筆的,看著未完成的畫,很擔心接下來我會把它畫成什麼樣子 →這時候,我朝內心自觀…原來,是完美主義在作祟!

想住在泡泡裡,揣著彩色的夢想,往天空輕飄而上~2018.09.18 by JoyLove

這種扼殺畫畫動力的想法是內心的大魔王,所以我開始反抗它,我開始告訴自己:

不用那麼完美的!妳本來就不是藝術大師,妳只是想要認識妳自己!所以…盡情地畫吧!

很好!就隨性填色吧!那些亂亂的筆觸開始起了作用,我發覺心是放鬆下來的、過程是愉悅的,雖然還是有那麼一點在意畫面的協調性,但至少我開始願意放過自己了!沒想到只是一段小小的內在對話,讓我發現畫畫充滿了療癒的能量,就像分析心理學派大師-­-榮格(C. Jung),他運用繪畫創作與潛意識對話,進而療癒了自己與老師鬧翻後的挫折與哀傷。


「藝術即治療」Therapy as art,意指整個創作過程本身就有潛在的療癒功能,透過專注的手眼腦,繪出心中想表達的事物,觀察自我當下的感受,以及將語言「意象化」。就像有的人會創造出一個與現實相反的自定義世界,以彌補內心的缺憾,在這樣的過程中,他會用美好的樣貌展現心中所嚮往的場景,將自己置於一個安全的地方,進而療癒了自己。


如同2018年8月離世的漫畫家櫻桃子,其所創作的《櫻桃小丸子》中的爺爺,就是她轉化現實中的不完美,所創造出來的人物,原來…我們從小到大看到笑翻、一直被認為是輕鬆搞笑風格的卡通,竟是一位漫畫家療癒自己人生際遇的作品,著實令人反思與感嘆呀!

圖/摘自官方部落格

所以,讓心自由吧!如果你還時常抱持著不滿、怨氣和壓抑,試著作畫吧!肯定每個人都有創作的能力,勇於表達與紓發,就能釋放內心糾結的另一個自己,這也是「藝術」迷人的療癒效果之一啊!


https://button.like.co/joylove

You may also like

Leave a Comment


Are you sure want to unlock this post?
Unlock left : 0
Are you sure want to cancel subscription?
-
00:00
00:00
Update Required Flash plugin
-
00:00
00:00